简介特征
曲裾深衣的变化款式是杂裾深衣,又称杂裾垂髾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时期,魏晋时期曲裾深衣承袭秦汉遗俗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此时曲裾比较典型的是下摆处变化为上宽下尖形如燕尾的宽带子,层层相叠,称,从围裳中两侧伸出来的两条飘带,称之为“髾”,行走时襟飘带舞、俊逸潇洒,称之为杂裾垂髾服。
历史轨迹
“杂裾”的说法是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七发》。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少数名民族交流甚多而吸收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从而由曲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这种反复的服饰形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其最完美的呈现之一。南朝之后,这种形式的服装渐少,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是一种世时妆。
文物实例
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杂裾
资料参考:
《中国服饰史》作者:黄能馥、陈娟娟
《魏晋南北朝考古》作者:罗宗真
感谢中国数字科技馆、河南博物馆的部分内容支持